成就一生好习惯:尊敬老人的习惯

  • A+
所属分类:家庭教育

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我们有必要让下一代将这种美德继承下去。同时,尊敬老人的美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品德教养问题。

在生活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,有些孩子在家长、学校的教育下,认识到了尊敬老人这种品质的重要,于是,我们看到了在马路上,有孩子扶着老人过马路;在公车上,有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……但是另一方面,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相反的例子,有些孩子顶撞老人,取笑老人,甚至用很生硬的态度来命令老人为自己做这做那。

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到位。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父亲的讲述:

李先生是我的同事,因为住的也挺近,李先生经常带着8岁的儿子强强到我家串门,我儿子小毅和强强年龄一般大,两人也因此成了好伙伴。李先生很喜欢我4岁的儿子小毅,甚至不只一次地提出,让儿子认他做干爸爸。征求我的意见时,我告诉他,这件事由孩子决定,只要他同意,我就举双手赞成。从这以后,他对我儿子更加疼爱有加了。

2003年4月的一天傍晚,他按照约定来我家做客,还给儿子带了一大包礼物。

不巧的是,儿子当时正在和爷爷发脾气。

事情是这样的,儿子吃晚饭时,掉了一桌饭粒,爷爷看不过眼,就说了他一句:“吃饭时要注意,你这是在浪费粮食。”爷爷的这句话惹了大祸,小毅把碗一推,拒绝继续再吃。小毅的吃饭问题,一直是家里的头等大事,他吃饭时,大家一直是哄着、陪着,生怕他少吃一口。归根结底,是怕他不够营养,影响身体发育。

“你看你,没事儿说这些干嘛?”奶奶率先发难,白了爷爷一眼,接着转向小毅,“别理你爷爷,好孙子,快吃饭吧。”儿子把脸一扭,表示不给奶奶面子。妻子对爷爷有怒不敢言,马上趴到地上:“儿子,听话,来,边骑大马边吃饭!”小毅把头扭到另一边,还是不给面子。这下子,奶奶和妻子都没辙了,无可奈何地看着爷爷。

爷爷没办法,只好亲自出马,问小毅要他怎样做才能继续吃饭,他一定满足。

“要给我10元钱,再骑大马,还要做个烂脸。”小毅干脆地说。

李先生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进门的,见此情景,他一脸愕然,却欲言又止。因为是熟人,爷爷没太在意,在小毅的要求下,给了10元钱,俯身做马,在他小手的挤压下“烂”了一次脸。然后,笑呵呵地带着小毅重回饭桌。全家人都松了口气。

李先生的表情很不自然,没坐多久就匆匆离去了。从那以后,李先生来我家的次数少了,而且再也没提过做小毅的干爸爸的事。

这年春节,李先生的爸爸从老家过来了,得知这一消息,我分别为他的家人买了礼物,特意去他家拜访他的家人。

爷爷奶奶起床迟,我到了有一阵他们才来到客厅。

几乎是与此同时,李先生和他妻子及儿子也都站了起来,向两位老人问好,并把座位让了出来。两位老人坐下后,李先生和妻子才坐下来。在两位老人家与我聊天的时候,强强甚至李先生都没有说话,只是一直在倾听。

后来,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烟瘾很大的李先生,在老人家于客厅落座后,再没有吸烟,却时常起身离座。

当他再次起身离座时,我找了个借口跟了出去。

这才发现,李先生竟然是到楼道里吸烟。

“我的父母在座,”李先生见我疑惑地看着他,就向我解释,“在他们面前吸烟,是对他们的不尊敬!”

原来,在李先生家,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家规,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一些尊敬老人的相关礼节。例如,一群人聚会时,要先向老人致以问候,要把座位让给老人,不能在老人面前大声讲话,不可以在老人面前吸烟……

听了李先生的介绍,我才明白,他为什么少到我家去,并且对小毅不再像以往那样热情。

尊敬老人,意味着一种感恩,意味着继承,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。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,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做到关爱老人。

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,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:

1.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。父母应以身作则,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。在孩子眼里,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,认为父母做的,他就能做;父母怎样做,他就应该怎样做。所以,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,应关心照顾、体贴入微,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,在公共场合,给老人让座让道。父母的言行,孩子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,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,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。

2.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必须处处留意,对孩子从“小事”入手,加强培养。如此反复练习,养成习惯。如: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,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,关心、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。多次训练,日积月累,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。

3.及时纠正不良行为,防微杜渐。孩子易冲动、自制力差,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,容易出错,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,如对老人发脾气、摔东西、不理睬等。一旦发现这些问题,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,严肃批评,耐心说服,使孩子认识错误。尤其不放过“第一次”,严格把关。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,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。

4.建议孩子多与老人交往,增进相互感情。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,就是漠不关心,这往往是交往甚少、感情不深的缘故。在交往中,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,非常被动,如给老人搬凳子,说“再见”等。

作为老人,应平易近人、态度和蔼;关心孩子的成长,多与孩子交谈,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,不能因兴趣迥异,就居高临下。对孩子只有“动之以情”才能使其主动关心、尊敬老人,自觉听从老人教导,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。

图片引用自网络